分类: 行业热点  浏览(19) 

绿色低碳产业成为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

近年来,我国绿色产业链条持续延伸,不仅实现了技术的快速突破和成本的大幅下降,也展现出强劲的投资拉动效应和稳就业潜力。随着我国政策体系日益完善、市场机制不断优化,绿色低碳产业正加速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成为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长动能。

低碳产业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柱

绿色转型路在何方?

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,当前我国风光发电成本已优于煤电,在经济性上具备明显优势。同时,绿色转型背后的动因已从外部压力转向内生动力。我国在新能源、储能、绿色交通、数字电网等领域均具备全球领先优势,在国际分工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

"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柱。"刘世锦指出,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,绿色产业在经历了初期孕育后,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。"必须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节奏,否则企业将失去研发投入和规模经济能力。"他还指出,要超越"碳中和时间表倒推"的惯性思维,从产业链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内生逻辑出发,科学确定绿色发展节奏。"过去我们是被倒推着走,现在我们要主动设计路径,争取更大的战略主动。"他说。

在政策方面,刘世锦建议从碳排放双控、财政金融支持、电价机制改革等方面加强系统性制度供给,推动绿色产业与整个经济体系深度融合。绿色转型不是简单的政策驱动,而要进入全面的市场主导、创新驱动阶段。

多项绿色技术成本在快速下降

"今天的科技革命,特别是围绕绿色、低碳领域的技术革命,已经到来。"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,我国正站在绿色能源科技产业革命的历史风口,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地位突出。

邹骥表示,我国绿色转型的技术路径已日趋清晰。从节能提效到深度电力低碳化,从交通、建筑、工业终端的电气化,再到绿氢等新一代零碳燃料,我国正在多个技术领域实现从"并跑"向"领跑"的跃升。

数据最有说服力。2023年,我国新增风光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。2024年前5个月,我国仅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就达两亿千瓦。这一发展速度远超预期。"我们原计划2030年风光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,实际2023年底就已经超过14亿千瓦。"邹骥说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些技术的成本在快速下降。他指出,过去10年,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超过80%,风电、储能、电解槽、热泵等多项绿色技术的成本均处于全球最低水平。"这意味着减碳不再是成本负担,而是经济选择。"

"现在的全球绿色转型已经从'0到1'的突破,进入'1到100'的规模化扩散,而这场变革的主战场,在中国。"邹骥表示,从完整的制造链、工程人才到政策体系,我国具备引领这一产业革命的五大优势。他建议,坚定改革方向,加快非化石能源布局,推动电价机制改革与碳市场建设,实现绿色技术的真正商业化。

绿色投资要突出效率和导向

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克指出,绿色低碳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,其在拉动GDP、稳增长和促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凸显。

"我们通过测算发现,2024年,我国清洁能源相关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首次突破10%,在增量中的占比达到25%。"根据国家统计局等提供的数据,王克及其课题团队汇算得出,2022年至2024年,我国清洁能源投资总额从4.49万亿元增长至6.82万亿元,带动总产出从25.8万亿元增长至40万亿元。

同时,绿色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成效显着。截至2024年,我国清洁能源相关产业链带动就业人口约1.34亿人,占全国就业总量的18.3%。"从制造到施工,再到运营,清洁能源投资形成了一个长链条、多环节的就业体系。"王克说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绿色投资的综合效益。"两新"政策背景下,仅2024年我国通过新型家电、车船等设备更新带来的消费总额就超过5.7万亿元,拉动GDP增值近3000亿元,同时实现碳减排超一亿吨。"这体现了绿色投资兼顾短期经济刺激与长期节能减排的独特价值。"王克说。

不过,他指出,部分领域已出现投资效能下降、产能过剩风险,需要加强制度设计,引导资源流向更具"绿色含金量"的领域。"绿色投资不能一哄而上,要突出效率和导向。"他说,"只有在高质量中稳住绿色增长,我们才能真正走上一条减碳与发展兼容的新路。"

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成未来重中之重

技术突破与投资加码的背后,离不开底层支撑——电网系统的变革。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周原冰表示,在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、极端天气频发、用能结构快速变迁的背景下,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未来的重中之重,而关键支撑正是构建"数智化坚强电网"。

"新型电网是能源系统的中枢,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平台和载体。"周原冰表示。与传统电网相比,新型电网要具备更强的系统调节能力、更高的安全韧性以及更大的融合弹性,核心在于"数智融合、主配协同"。

他介绍,2023年年底,我国跨省电力输送已达两万亿千瓦时,跨省市场化交易突破1.4亿千瓦时,全国重点城市供电可靠性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。但随着新能源比例不断上升,电网运行面临更复杂的动态不确定性挑战。

"未来电网要从'被动输电'向'主动调控'转变。"周原冰认为,网络新形态、数智新动能、发展新枢纽、合作新平台成为新型电网的四大方向,而"六强能力"(气候弹性、安全韧性、调节柔性、保障能力、智慧互动、互联融合)则定义了其长期发展目标。

他表示,在配电端,要强化柔性互联与自治能力,打造智能微网、园区绿电直供、电动汽车双向充电等新型用电生态。只有电网跟上来,新能源才能真正"进得来、送得出、用得好"。"要把电网当作绿色转型的'底座工程'来谋划。"他说。


文章来源:中国环境报



收藏
下一篇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