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
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、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
协同推进减污降碳。一是要优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目标和任务。依据甘肃区域特色,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、温室气体减排,水体和土壤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与城市建设、企业发展、人民生活水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协同设定,尽可能避免潜在冲突的发生与重叠,统筹考虑甘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多指标关联程度。二是强化减污降碳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。在综合考虑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总目标得到约束的基础之上,针对祁连山生态系统、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、秦巴山地森林生态区等重点生态区域,建立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,在发展生态农业、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同时,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,依托自然资源交易平台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。
积极发挥市场作用。一是构建绿色市场需求体系,拉动资源倾斜。以政策引导消费端,提升绿色产品的市场接受度,倒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和产能投入,吸引资本向绿色产业聚集;通过培育新兴绿色场景,开拓低碳建筑、绿色交通、碳足迹溯源服务等新市场场景,创造新的资源需求点,引导资源流向绿色高潜力领域。二是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,优化资源配置效率。深化碳市场交易,扩大碳交易覆盖行业范围,健全碳定价机制,让企业通过碳配额交易实现成本优化,推动资源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移;借助绿色债券、绿色基金、碳期货等绿色金融工具,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,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碳领域。三是强化市场监管与标准统一,保障资源调配方向。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,明确绿色产品、低碳服务的认证体系,避免“伪绿色”产品扰乱市场,确保资源真正流向符合低碳要求的领域;加强市场信息披露,要求企业公开碳排放数据、绿色项目进展等信息,减少信息不对称,让投资者和消费者能精准识别优质绿色资源,提升资源调配的针对性。
深入实施创新驱动。一是建立“政—产—学—研”创新联合体。通过搭建绿色技术供需匹配平台、设立跨学科研发基金、设计知识产权共享与风险共担契约等方式,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深度研发合作。二是加大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。设立绿色工业示范园,为共性关键技术提供价值评估、技术交易和成果应用等服务,通过示范效应将自主创新成果更好地推广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。三是积极催化双碳技术创新与迭代。通过开展科学评估、技术创新政策与决策咨询,特别是加强对不同技术迭代和技术路线的综合比较评估,制定分类分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及动态调整机制。同时需要强化基础研究,加快突破多能融合及高能耗工业流程再造关键核心技术,超前布局、推动关键共性技术、前沿引领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商业化推广。
提升绿色发展活力。一是立足国内大循环市场,主动了解国内生活用品及服务市场,因势利导本地区企业进行绿色化改革,适应国内消费市场。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优化,以及更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,进一步刺激民众的绿色消费。三是精准推进区域间绿色协调发展。鼓励跨区域市场协作,扩大甘肃与东部地区在能源输送和绿色技术、产业资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,形成资源互补的跨区域绿色市场网络。
文章来源:每日甘肃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