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双碳”是庄严承诺,更要自主行动
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,气候变化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。有效推进全球气候治理,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。2020年9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提出,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、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。
推进碳达峰碳中和,既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,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。在《求是》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《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》中,总书记深刻指出,“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,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”。从国内需求看,“双碳”目标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、满足人民优美生态需求的迫切需要,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、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我国生产和消耗了世界50%以上的钢铁、水泥、电解铝等原材料,202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3.2%,公路货运量占比仍在70%以上。推动“双碳”工作,有利于倒逼经济结构调整,有效缓解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压力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从国际责任看,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,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、合作共赢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,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,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。
推进碳达峰碳中和,中国一直在努力。我国把“双碳”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坚持全国统筹、节约优先、双轮驱动、内外畅通、防范风险的原则,建立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“1+N”政策体系,推动地方和相关行业开展碳达峰行动。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,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,启动和稳定运行全球最大的碳市场,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。我国承担大国责任、展现大国担当,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、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、组织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等方式,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;牵头发布“中国机电产品碳标识”,推动全球碳足迹标准统一,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。
兑现“双碳”承诺,我们的决心无比坚定、态度毫不动摇,但必须立足国情自主行动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我们承诺的‘双碳’目标是确定不移的,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、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,决不受他人左右”。我国在中高速发展阶段寻求降碳,难度很大,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,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的时间,需要付出艰苦努力。要看到,实现碳达峰碳中和,决不是就碳论碳的事,而是多重目标、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,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。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,部分西方国家打“气候牌”,出台碳关税等政策,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减排责任。我们要通盘谋划、稳中求进,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、降碳和安全、立和破、政府和市场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。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“1+N”政策体系,优化调整产业结构,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、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。对于传统行业,不能简单当成“低端产业”一退了之、一关了之,而是要推动工艺、技术、装备升级,实现绿色低碳转型。
文章来源:求是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