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 我国将完成全球历史上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
生态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,又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力军,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、实现“双碳”战略目标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9月10日,在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“双碳”院士论坛上,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、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认为,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“双碳”院士论坛的主题是“科技领航启新程 智绿融合创未来”,突出了创新在低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,希望“双碳”院士论坛深入讨论撞击出更多的创新火花,产生更多的真知灼见,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,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,共同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,应对全球气候变化,保护人类共同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,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、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。
为积极推动能耗“双控”向碳排放“双控”全面转型,深入贯彻党中央“美丽中国”顶层设计理念,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“双碳”院士论坛聚焦“美丽城市”与“低碳园区”两大先行示范场景,同时兼顾行业全面绿色转型迫切需求。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韩耕表示,绿色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追求,而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,离不开各位院士、专家智力的支持,离不开企业界的积极参与。
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、会长郭承站分析,院士对环保产业赋能,需从引领、推动、行动三维发力:作为引领者,需聚焦节能减排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,突破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装备关键技术,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与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系统治理,为碳达峰、碳中和提供核心科技保障。作为推动者,需深化“政产学研用”融合机制,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转型,通过科技赋能促进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,加速绿色生活方式普及。作为行动者,需践行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”理念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,以“国之大者”情怀勇攀科技高峰,为建设美丽中国及清洁美丽世界提供科技支撑,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赋能。
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新的挑战
当前,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,影响着人类经济、社会发展。刘振民表示,自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启动35年来,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各国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、京都议定书、巴黎协定等三个法律文件,奠定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框架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、京都议定书、巴黎协定等三个法律文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,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各自能力原则,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义务,确定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。
“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基于科学研究政治和法律共识,是全球治理的基石,是当今各国要坚守的原则,任何国家任何人均不愿对此持怀疑态度。”刘振民强调。2025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。10年前《巴黎协定》达成确立了人类要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。两年前迪拜大会开启以公正、有序、公平方式脱离化石原料的全球能源转型进程。但要清醒的看到,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新的挑战,地缘政治冲突、能源安全危机、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,给全球气候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。2024年举行的COP29大会,虽然诞生了“巴库气候团结契约”,但发达国家在资金义务、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等关键议题上仍存在分歧。
刘振民说:“2024年,我们见证了全球多地突破了历史极值的极端高温天气,目睹了愈发频繁的暴雨洪涝和持续干旱,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、粮食安全、水资源保障等领域带来的严峻挑战。”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,全球温室气体浓度、海平面上升、海洋热量等多项气候变化的指标都创下了新的纪录,警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刻不容缓,需要各国更加坚定维护多边主义,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,加快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。
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,五年前宣布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、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,这不仅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,更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、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。刘振民认为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意味着我国将要完成全球历史上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,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,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,任务之艰巨,责任之重大,前所未有。
科技创新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核心驱动力
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,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保护、环境污染都是人类面临的挑战。
吴丰昌认为,“双碳”是难度最大的一个挑战,特别是我国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也是大国担当。我国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、2060实现碳中和,彰显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,也为国内各行各业发展指明了绿色转型发展方向。在这一新征程中,我国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,比如能源结构加速优化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8%等,在全球都是比较高的,特别是光伏、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居全球首位,产业绿色化转型持续推进,钢铁、水泥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。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,我国“双碳”目标任务实现非常艰巨,难度非常大,可以说前所未有。同时,我国仍然处于转型关键期,能源总需求量又庞大,部分高耗能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例仍然比较高,所以特别需要技术创新、政策协同等方面工作。
刘振民表示,提出“双碳”目标以来,我国积极践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合作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一是持续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。2025年7月底,全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达到21.7亿千瓦,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规模的近六成。二是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。三是我国建立起当今世界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碳市场。四是出台了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和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》。五是建成了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体系。六是动员全国人民参与国家绿色低碳发展,倡导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。七是坚持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,绿色“一带一路”合作,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。
2024年,我国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约10万件左右,监测技术国产化加速,碳汇交易等推动“环境成本”向“绿色资产”转变,中国环保产业正从“跟随者”向“引领者”转型。郭承站介绍,近年来,我国生态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:大气治理技术推动煤电/钢铁超低排放改造,助力PM2.5浓度降至30微克/立方米以下;水环境治理实现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超90%,城市污水治理率近99%;固废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率近100%,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60%;土壤修复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%。
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、环境基准标准与风险管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认为,科技创新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核心驱动力。从能源领域来看,高效太阳能发电、先进储能技术等一些前沿技术突破,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和稳定性,降低度电成本,这是能源结构改善或者提升,也对环境保护压力大大降低。所以,科技创新还有非常大的空间,特别是对交通、建筑等等领域以及新能源汽车、绿色建筑等关键技术来说,科技创新是唯一出路和核心驱动力。
积极探索新模式、新方向、新业态
院士专家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,研究成果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减排成效,为我国引领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,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、展现了中国智慧。吴丰昌表示,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,一是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,聚焦“双碳”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难题,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,努力推动更多原创性、颠覆性技术成果的诞生。二是积极参与政策咨询制定,为科研实践和政策相结合,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专业性依据。三是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,为“双碳”事业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。他呼吁:广大环保产业从业者紧紧抓住“双碳”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,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加大科技投入,加强与科研单位、高校等单位合作,积极探索新模式、新方向、新业态,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。
刘振民说,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,希望通过深化改革,强化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,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有力贡献。在这场变革中,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,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到新型储能技术利用,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到智慧环保系统的构建,每一项创新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新的动力。特别是当前全球绿色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,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,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。令人振奋的是,我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经实现“并跑”甚至“领跑”,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%风电装备,80%以上光伏组建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领先。
刘振民分享了三点看法和建议。一是继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。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投入,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、新型储能、智能电网、氢能、CCUS等关键技术,完善技术创新体系,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。二是加大推动产业绿色转型。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,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。要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,推动产业链、供应链绿色化升级。三是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。坚持开放创新,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。推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,主动参与全球绿色技术标准的制定,加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,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。
文章来源:中国工业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