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“双碳”目标作为加快绿色转型的牵引力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,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建设美丽中国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,增强绿色发展动能。当前,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、负重前行的关键期,也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。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不仅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,更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、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。面向“十五五”开局,中国正以冲刺的姿态推进碳达峰行动,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,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理论价值、实践价值与全球意义。
首先,绿色低碳转型的成就显著,挑战犹存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绿色低碳转型迈出坚实步伐,为实现碳达峰奠定了良好基础。能源结构持续优化,截至2024年年底,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4亿千瓦,占全国总装机比重超过50%,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8.5%,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约13.5%和18%,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,市场渗透率超过40%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,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.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,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89%,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4.1%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运行,覆盖年排放量约45亿吨的电力行业,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。
然而,挑战依然严峻。能源系统转型面临结构性矛盾,煤电仍承担主要保供任务,风光发电的波动性对电网安全构成压力,储能、氢能等关键技术尚未完全突破。部分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强度高,区域间绿色转型不均衡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,核心装备与材料仍存在“卡脖子”风险。绿色生活方式尚未全面普及,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。国际上,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等绿色贸易壁垒加剧,全球气候治理博弈复杂,中国绿色转型面临外部压力与合作机遇并存的局面。
在此背景下,碳达峰不仅是环境目标,更是经济转型、技术革新与制度变革的系统工程,成为未来五年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。
其次,中国的碳达峰、碳中和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。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。
一方面,碳达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它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,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。通过能源革命和技术创新,提升资源利用效率,降低发展对环境的代价,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。同时,碳达峰有助于提升国家能源安全,减少对化石能源进口的依赖,增强经济系统的韧性与可持续性。
另一方面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主动提出“双碳”目标,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。这不仅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,也推动了绿色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发展路径借鉴。中国在光伏、风电、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输出和产能合作,正在重塑全球绿色产业链。
短期而言,碳达峰行动将推动能源、工业、交通等重点领域加快减排步伐,形成绿色投资热潮,带动就业和技术创新。长期来看,碳中和将重塑国家竞争力,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已明确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,我们进一步提出,到2035年,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%-10%。这一目标的设定,标志着碳达峰不是“到点即止”的静态节点,而是动态减排进程的起点,体现了中国持续推进绿色转型的战略定力和行动决心。
再次,以“四个‘加快’”稳步实现碳达峰。未来五年是实现碳达峰的冲刺期,必须聚焦重点领域,强化系统施策,以四个“加快”为核心路径。
一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。大力发展风电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,因地制宜推进水电、核电建设。加快智能电网、分布式能源、储能系统布局,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安全稳定性。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,探索绿氢在钢铁、化工等难减排行业的替代应用。深化电力体制改革,完善绿电交易机制,推动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和跨区输送。
二是加快工业领域深度脱碳。实施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,推动钢铁、水泥、石化等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和工艺革新。推广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(CCUS)技术试点示范,探索工业流程电气化改造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,构建绿色制造体系。
三是加快交通与建筑绿色转型。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,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,推动公共交通电动化。发展绿色航运和低碳航空。推广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,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,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。
四是加快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,加强森林、草原、湿地、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。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提升碳汇监测与核算能力,探索建立碳汇交易机制,激活生态系统的“绿色银行”功能。
最后,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实践具有全球意义和价值。中国冲刺碳达峰的实践,不仅是一场深刻的国内变革,更具有广泛的全球意义。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中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绿色转型,打破了“发展必然高碳”的传统逻辑,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低碳发展路径。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、生态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,正在成为全球公共产品。
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成功,将极大推动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。据国际能源署(IEA)测算,中国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,将为全球温控1.5℃目标贡献显著减排量。同时,中国通过南南合作、绿色投资、技术转让等方式,助力其他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,推动构建公平合理、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。
冲刺碳达峰,不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,更是为了创造绿色价值——经济的新增长极、治理的现代化路径、安全的坚实屏障。这一进程彰显了中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自觉,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智慧与方案。未来五年,中国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,书写绿色低碳转型的壮丽篇章,让美丽中国不仅成为现实,更成为引领世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灯塔。
文章来源:环球时报







